
“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富牛网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。”1925年11月,《文学周报》发表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《背影》。
\n一百年过去,中国早已换了人间。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变得无比便捷,一个表情包就能说“想你”。可是,时隔百年再读《背影》,那个蹒跚地穿过铁道、笨拙地爬上月台的身影,依然能够击穿时空,让我们心头一颤。
\n今天,重读此文,何尝不是在检视我们自身?我们是否也曾忽略了身边那些“笨拙”的付出,是否也要等到某个回望的时刻,才惊觉那份爱的重量?
\n
2022年9月3日,重庆师范大学迎来新生开学,一对父母在孩子走进学校之后,还在雨中观望,久久不舍得离去。辛飞 摄/视觉重庆
\n01
\n《背影》的篇幅不长,情节也很简单。
\n1917年的冬天,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朱自清,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,便与父亲一同回到扬州奔丧。丧事完毕后,朱自清返京继续求学,父亲则要前往南京谋事。在南京浦口火车站,父亲执意要为儿子送行。
\n全文的情感巅峰,集中于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个背影:“他用两手攀着上面,两脚再向上缩;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,显出努力的样子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,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。”
\n笨拙胜过完美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,形象并不高大。他失业赋闲,办任何事都透着一股潦倒。在送行时,他讲价、拣座位、嘱托茶房,显得琐碎甚至有些土气。但当父亲买橘子时,他“蹒跚地走”“慢慢探身下去”,那种“显出努力的样子”又格外让人动容。
\n这种“笨拙”之所以感人,是因为它无比真实。我们生命中的至亲之爱,往往就是这样——它可能方式老土,可能不合时宜,可能带着他们那个年代的印记,但那份为你倾尽所有的、原始而真诚的心意,比任何精雕细琢的完美都更接近爱的本质。
\n留白催生共情。背影富牛网,是一张没有表情的“脸”。它隐藏了父亲的表情——我们不知道他是咬着牙,是流着汗,还是眼眶湿润。但它也因此拥有了无限的留白空间,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生命中那个默默付出的、渐行渐远的亲人的身影投射进去。
\n无关时代、无关身份,父母那份愿意为子女倾其所有的心意,那份藏在沉默里的牵挂,始终是支撑我们走过人生风雨的底气。直到岁月也在我们身上留下刻痕,直到我们自己也成了那个目送他人的人,更能真正看懂那个努力攀爬的背影。
\n
2025年6月14日,在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,“棒棒父亲”冉光辉(左)和儿子冉俊超走上石阶。许康平 摄/新华社发
\n02
\n一百年过去了,那道穿着黑布棉袍的背影,一直留存在众多读者的记忆中。
\n朱自清的父亲走向月台,而在更广阔的文字世界里,还有无数个朝向不同方向,却同样沉重的背影,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份情感的恒定。那些看似普通的瞬间,永远能触动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。
\n爱是一场无声的守护。作家史铁生的双腿残疾后,常常坐着轮椅,躲到地坛的树丛里发呆。他在《我与地坛》中描绘的母亲形象,总是以一个“缓缓离去”的背影示人。母亲不敢上前,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;却又不能不跟着去,因为担心儿子会有什么闪失。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,为人父母者体会得格外深刻。
\n退守的背影里,藏着一个母亲全部的挣扎与守护。她知道残疾的儿子需要独自面对命运的考验,也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离他而去。直到母亲去世,史铁生才明白:“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,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。”
\n爱是一种坦然的告别。学者杨绛在《我们仨》里,讲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。80多岁高龄的她,目送丈夫钱锺书和女儿钱瑗的背影渐行渐远,直到消失在生命的尽头。当丈夫和女儿相继离去,杨绛却说:“我压根儿不能逃,得留在人世间,打扫战场,尽我应尽的责任。”
\n家人远去的背影,没有消失在虚无里,而是走进了她的文字中。一个老人回到书桌前,开始整理丈夫的手稿、记录女儿的生平。她把对亲人的思念,化作了文字的力量。她笔下的文字,流淌出一种超越生死的深情——即使生命走向终结,爱依然能在记忆中延续。
\n
2023年4月24日,广西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,一对老年夫妇走在回家的路上。记者 黄孝邦 摄/新华社
\n03
\n无论时代怎样发展,那些沉重、缓慢,甚至有些“过时”的背影,依旧在提醒我们:亲情的温度,无法用利益衡量;生命的重量,常在那些不计成本的付出之中。
\n别忘了如何阅读沉默。在视频通话随时可连的今天,我们似乎从未如此“接近”,却又从未如此“遥远”。朱自清读懂了月台上那个笨拙攀爬的背影,而今天的我们,是否还能从挂断电话后,父母转身时微驼的脊背、放慢的脚步中,读出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?
\n算法能读懂你的喜好,却读不懂父母欲言又止的沉默;科技能让我们随时联系,却替代不了陪他们吃一顿饭的温暖。亲情里藏着太多复杂的质地:有观念差异带来的隔阂,有不善表达的笨拙,有错过陪伴的遗憾。珍视这份“不完美”,才懂亲情从来不是完美的契合,而是在看清所有缺憾后,依然选择彼此奔赴的那份真心。
\n别忘了如何成为归途。我们曾是那个凝望背影的人。童年时,父母的背影是通往世界的通道,宽厚而坚定。直到有一天,我们发现自己也站在了那个位置——在孩子的校门口转身离去,或在送别时强装镇静从容。生命的深意,在角色的悄然转换中渐渐浮现。
\n或许终有一天,我们也会成为子女眼中那个“落伍”的背影。但我们终将明白,那个被凝望的背影,也会成为别人生命中的路标。当我们懂得承接这份关于亲情的重量,当我们真正在意自己留给世界的背影是否足够坚韧、正直,生命才会在代代相续中,凸显出它厚重而绵长的分量。
\n在朱自清笔下,父亲的背影“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”,一点点消失,直到“再找不着了”。
\n长镜头越拉越远。百年之后,当我们再次凝望那些或温暖、或酸楚、或倔强的背影,更能真切感受到这些看似寻常的转身,却承载着最不寻常的深情。而这,正是《背影》穿越百年依然动人的原因,也是我们在今天依然需要再读《背影》的意义。
\n原标题:100年后富牛网,再读《背影》
鑫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